“来我们村里看社戏吧!”八月中,五四村的宋书记在微信里邀请我。五四村地处上海奉贤,此前在我的想象中和去过的南汇、崇明的一些村子没什么区别。 不过,跟着宋书记走进一户人家时,客厅里居然摆着一架从清代先人手中传下来的织布机,还有两位老阿姨在织布,而她们身上穿的就是格子衬衫,就是用亲手织的土布做的。
大概二三十年前,五四村还有十几户人家有织布机,如今只剩下这一家。“开几家以织布为特色的民宿吧!”在逛过村里几幢老房子后,我向一直在思考怎样 延续老一辈技艺的宋书记提了这个建议:就开在这些濒临废弃的老房子里,织布机搬进来,请会这门手艺的阿姨定期来织布,住客可以体验,甚至留下来学习。屋子 里的一切,小到茶杯垫,大到床单,全部都用村民织的布做。每家民宿都像一个迷你的织布博物馆,由村民自行管理。
这样的民宿在我看来才是及格的。算起来,这两年我住过的民宿也有十几家,但是很遗憾没有遇到一家满意的,而且心里的疑问越来越大:中国有真正的民宿吗?
“民宿”这种形式,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英国,是一些农家招待客人的B&B(bed and breakfast,床和早餐)的家庭式客 栈模式,现在备受世界各地年轻人喜爱的Airbnb住宿网站取得就是这个含义。后来B&B模式传入亚洲,在日本壮大,日语称之为“民宿” (minshuku),上世纪80年代在我国台湾风行,“民宿”一词也由此走进中文世界。
说到民宿在大陆的发展,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莫干山,其次是杭州。位于浙江德清的莫干山,因为十五年前几个老外游客留下来开咖啡馆兼客栈,这里慢 慢开出了400多家大大小小的下榻地,最近还成立了一个民宿联盟。后起之秀杭州最近三四年也开了不少,主要集中在灵隐、四眼井、满觉陇一带。另外,安徽黄 山脚下的一些村落也有几家。
但是,这些民宿的老板,大部分都是从大城市过去的人,最初一批是艺术家、媒体人等城市精英,都有寻觅桃花源的美好愿景,之后跟风而来的,多是有强烈投资意识的生意人,甚至带着一众股东的钱要去几个地方开的。民宿,从起初的私人化客栈,迅速变了味,成了一个热门的投资项目。
各种机构、资本也开始在“民宿”上做文章。最近半年里亲自参加和听到的有关民宿的论坛已经有五六个,我就是在一个挤满投资人、创业者、设计师、房地 产商、旅游机构、乡村干部等各色人的一个活动现场,被一家致力于打造“米其林版民宿指南”的互联网公司创始人问道,“你理想中的民宿是什么样?”
当时我脑海里第一个浮现出来的,是位于日本关西的九龙山。我大约是五年前去的那里,因为半道上忽然下雨,一行人躲进一家类似“停车加油吃饭”的屋子,是那个远离城市的山野道路上唯一一个可以歇脚的地儿。但风景极好,我们决定顺便吃个午餐。
招待我们的是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,他们已经在山上生活了几十年,子女长大后去了城市工作,他们则坚持留在这里,又不肯闲着,就开了这么个民宿,蔬菜都是自己种的,房间就是之前子女住过的稍微收拾一下,因为离热闹的景区实在是远,路过的人很少,所以并不会很忙。对于老两口来说,招待客人更像招待自家 的朋友,不过就是多个聊天喝茶的人,没有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。
有人,有温情,有风景,这就是我理想的民宿。而那些做民宿的人怎么看呢?前建筑规划师,现在的莫干山大乐之野创始人之一杨默涵,前阵子刚去台湾拜访 了数十家民宿。他最大的感触是,台湾每个市都有民宿协会,协会的理事和工作人员几乎都是免费为大家服务,帮助每一家民宿提高硬件软件,小到教民宿主人做早 餐,大到帮民宿去岛外做宣传,在这样的氛围下,整个台湾的民宿与当局和居民的关系都极其和谐,并且做到了商业利益的最大化。相比大陆这边走各种设计风的, “台湾的民宿大多硬件不豪华,但是能把软件的优势、家的感觉展现出来。”
这一点和小乐的想法一样,做过老师、记者等工作的小乐姑娘,在深圳溪涌一个叫做洞背的小村庄里开了家民宿。最早是因为自己喜欢这个依山傍海的地方, 便在这里租了房子住。两年多后,越来越多的朋友爱上去她那边住,于是她就找了个老房子,添置当地搜集来的老家具,开了现在的这家民宿,名字就叫“小乐 家”。“因为它就是我的家,我自己就在这里生活,这里的一点一滴都是我参与和打理的。”理想的民宿,差不多就是这个样子吧!